游客量预测:5000人次
LANGUAGE

景区文化

SCENIC CULTURE

0731-26321666
炎帝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景区文化 > 炎帝文化

祭祀 ‖ 千年祭典,源远流长,华夏文明的血脉传承

发布日期:2021-09-16 访问量:3507 来源:

       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带领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与黄帝并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中国人素有“慎终追远”、“法祖敬宗”的传统。炎帝神农氏去世以后,人们开始以各种方式来传诵炎帝的事迹,缅怀炎帝的功德,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祭祀活动。

 
祭祀沿袭

炎帝陵祭祀是千百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世代沿袭的祭祀形式与习俗所形成的信仰崇拜传统。早在炎黄时期,祭祀已成为原始先民普遍而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据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较大的部落里,几乎都有专门的祭祀场所遗迹以及祭祀器物。

 

关于炎帝祭祀的沿袭和发展的大致脉络基本上可以追溯为:源于黄帝,沿于秦,始兴于汉唐,盛于宋,定制于明清。经过数千年来的历史传承,直到今天,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形式,无论是规模、内容,还是形式、载体都越来越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生机。

 

上古时代祭祀

(黄帝祭祀炎帝,4500年以前)

古代祀祭

(夏、商、周时期,3000年以前)

畤祭

(秦灵公祭炎帝、汉高祖置“茶陵”建制,2500年以前)

帝王庙祭

(汉、唐朝,2000年以前)

朝廷御祭

(宋朝建陵殿、派遣御祭官祭祀,形成定制;明代举行御祭13次,清代38次)

政府公祭

(1940年以来)

 

最早祭祀炎帝的是他的部族。传说,炎族先民岁终举行“报啬”、“报田”之祭,后世称之“蜡祭”。

 

蜡祭,是最古老且延续时间最长的祭祀礼仪。相传神农始为蜡,即于每年的腊月,“祭百种以报啬”。

蜡祭包括大傩、大蜡、息民祭,是三个相连的活动。大傩,谓之逐疫,于蜡前一日举行,所谓先驱疫,后祭神;蜡祭,祭祀农神及有功于农者(百神);蜡祭之后日,举行息民祭,劳累了一年的农民可以在这一天休养欢庆。

 

炎黄联盟之后,黄帝以“天下共主”的身份祭祀炎帝,《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云:黄帝“作下畤以祭炎帝”。即在郊外的山丘之下筑土为畤(坛),祭祀炎帝。后来,又在炎帝的故都“陈”,“崇炎帝之祀”。

 

夏商以往,推广耕播农业作出了贡献的神农之子柱,也得到了享祀。周代,炎帝作为五天帝之一得到祭祀。春秋后期,秦国的辖地包括了整个炎帝和黄帝的发祥地,于是,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汉代,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茶陵”建制。“茶陵”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以“茶”命名的县份,而“陵”则是纪念炎帝的陵寝安奉于此,现在的炎陵县地域,在古时跟茶陵是一个县,至南宋时期才划封古“酃县”县治(即今炎陵县的前称)。

 

唐代始创了三皇庙祭,在国都长安和古帝肇迹之郡县立三皇庙,将伏羲、神农、黄帝神主立于一庙,以先代帝王礼飨祀。

 

真正在湖南炎陵县所奉炎帝陵设殿祭祀,并纳入皇朝定制的当为宋代。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黄袍加身,为了给新王朝寻求“顺承天意”的合理依据,派遣使臣访察古帝王陵寝,于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长沙茶乡之尾”寻得炎帝神农之墓,遂下诏建炎帝陵殿,禁止樵采,置守陵五户管理陵殿,并遣员外郎丁顾言诣潭州(古长沙郡)告祭。此后。炎帝陵寝之祀“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屈指算来,炎陵县鹿原陂的炎帝陵祭祀已有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这也是迄今为止关于炎帝陵祭祀最早、最直接、最翔实的史料记载。

 

自宋太祖创设炎帝陵朝廷御祭以来,炎帝陵便香火不断,炎帝陵祭祀也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辍,尤以明清两朝创朝廷御祭之极盛。据统计,现有祭文可稽考的“御祭”,明代13次,清代达38次之多,且规格之高、场面之壮观、典礼之隆重史无前例可考。

 

朝廷御祭又称之诣陵御祭,指的是皇帝下诏书派遣御祭官员祭祀炎帝陵。主要以登基即位告祭为主,此外还有告禳灾除患、靖边军功、亲政复储、万寿晋徽、先人后事等。朝廷御祭声势浩大,仪程复杂、讲究。每次官祭都会刻碑文昭于世人。

 

及至近代以来,由于列强侵略,国力衰败,民生凋零,炎帝陵祭祀时有间断。1940年10月10日湖南省政府举行的公祭典礼,时任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亲撰碑文致祭。民间祭祀炎帝陵活动却从未间断停止过,据史书、方志记载,每逢传说中的炎帝生辰(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升天日(农历七月七日)和春节、清明、重阳、冬至等重大的传统节日,炎帝陵前都是香客如云,冥钱如山。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祖国的日益强盛,炎帝陵祭祀再度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向往的盛典。据不完全统计,仅1986年陵殿修复以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社团、港澳台同胞、世界华人华侨等举办的大型公祭就达500多场次。民间祭祀、游客祭祖谒陵更是时时不断、日日如常。

 

2006年,“炎帝陵祭典”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炎帝陵祭典”包括入场仪式、典礼仪式、谒陵仪式,其中又分迎宾仪式、引导仪式、祭典仪程、瞻仰仪式、开午门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签名仪式、捐赠仪式等等,祭祀仪程为序曲、敬香、敬花篮、敬贡品、颂读祭文及焚帛书、开午门、谒陵、揭碑、礼成等。在仪仗队伍方面也有很大变化,炎帝陵祭典现有的祭祀仪仗有反映农耕文化的五谷耒耜表演队、三牲五谷时鲜贡品队、《炎帝颂》大型歌舞表演队、祭祀乐曲演奏队、神农锣鼓队、祭祀幡旗队、民间唢呐队、龙狮朝圣队、牛角吹奏队、56个民族队以及圣火采集手等等。

 

如今,“炎帝陵祭典”已使炎帝陵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炎帝陵祭典所蕴含的血缘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将永远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牢固精神纽带。

 
祭祀特点

历史悠久

炎帝之祀,源远流长。炎帝崩葬炎陵(原酃县)后,世人对他的祭拜就一直未间断过,炎帝陵祭典从最初的蜡祭、傩舞等开始,经过不断演变,距今已有几千年发展历史,而无以计数的先民为纪念炎帝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则是在炎帝陵庙未建成前就已进行了。
 

参与广泛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受到四海尊崇。从古到今,从古代帝皇到近代官员、布衣,从安居乐业的民众到身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无论年龄,无论身份与地位,参与炎帝陵祭典的华夏子孙纷纷用拜谒炎帝始祖这种形式传递着自己的民族感情,特别是在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的今天,来炎陵寻根祭祖的人越来越多,所有能参加炎帝陵祭典的华人无不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倍感骄傲。
 

规制完备

炎帝陵祭祀源于黄帝,沿于秦,始兴于汉唐,盛于宋,定制于明清。经过数千年来的历史传承和沉淀,特别是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形式,无论是规格、内容,还是形式、仪程、载体都形成了严格规范、完备的传统规制。
 

影响广泛

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通过仪式、内容的创新,炎帝陵祭典主题已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理想、信仰和尊崇,它向世人传达的是全新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认知,且借助于现代通讯、传媒平台,炎帝陵祭典备受世人关注,目前其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涵盖整个华人世界。

 

主要价值


文化价值

炎帝首创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启商贸文化,创民族音乐,开展了大量社会生产实践。后人为缅怀炎帝先祖而进行的祭典活动,其中的仪式、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均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正是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炎帝陵祭典成为华人世界令人瞩目的代表性祭典活动,极具开发潜力。

 

历史价值

不同时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是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的,因此研究好各个时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能从客观上更好地认识中华五千年发展史,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政治价值

炎黄子孙祭奠炎帝,表达的是华夏后裔对炎帝精神的崇敬之情。炎帝精神即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因此,通过扩大炎帝陵祭典的社会影响力,能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炎黄子孙的归属感,激发炎黄子孙同心协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而努力奋斗,有利于祖国统一,社会和谐发展。

 

0相关评论
友情链接: 株洲市旅游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电话:0731-26321666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距离县城19公里处

Copyright © 2020 湖南株洲炎帝陵景区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16046-1号   技术支持:久安网络网站定制开发

  • 关注微信公众号

在线咨询
有事请Q我

咨询电话

0731-26321666

投诉电话

0731-26325111

紧急救援电话

0731-26323110